商品贡献分析是零售企业进行商品淘汰、提升商品集中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商品的贡献指数一般企业是从“企业导向、顾客导向、市场导向”3个方面分析的,企业导向方面一般是以“销售额、毛利额”为主要参数;顾客导向方面一般是用“顾客购买次数”为主要参数;市场导向一般是用“单品增长率”为主要参数。
1、一般企业的数据提取按3个月为一时间区间
2、筛选非一线品牌的、毛利率在某个区间的商品,检查销售额排序与毛利额排序的对比,如果毛利额排序低于销售额排序,检查一下这些商品是否存在“厂家暗促”或者需要重新进行采购谈判。
3、挑选品类指数排序前2000位的商品,作为连锁企业内重点提升“重合度”的商品,根据门店商圈类型,各门店排查这2000内不存在的商品,进行品类调整或补充。
★门店商圈类型划分方向:一种是根据门店规模划分;一种是根据门店地理位置划分。
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,把门店分为不同的类型(下述是某大型连锁的划分标准):
※繁华商圈旗舰店(处于繁华商圈,并且销售额大于5万以上的,经营面积400平以上)
※繁华商圈中心店(处于繁华商圈,经营面积200-400平)
※繁华商圈普通店(处于繁华商圈,经营面积200平以下)
※社区中心店(处于大型社区,经营面积300平以上)
※社区大型店(处于常规社区,经营面积200-300平)
※社区普通店(处于常规社区,经营面积200平以下)
※医院店(位邻二甲以上医院周围,医院患者出门5分钟左右能够到达,不论大小)
※城乡结合店(流动人员比较多,但又不是繁华商圈)
※集市店(一般坐落于城镇的集市,集市的时候销售是平时的1.5倍以上)
※乡村店(主要坐落于乡村,日销售额在1000元以下,比较平稳)
4、挑选综合指数排序前3000或前4000位的商品,作为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“必备商品”,“必备商品”的“配送满足率”纳入采购考核参数,此处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考核需求,把相关因素拆细后,定一个可执行的标准。
5、挑选库存可销天数 90天的商品,排查商品的“毛利率、销售数量”,检查同类的其他商品的相关状态,针对不动销的,存在同类商品的非一线品牌产品,坚决予以淘汰。如果是一线品牌类商品,需要调整价格策略,判断是否是同行价格因素引起的滞销后,判断是否予以淘汰。
下图是某企业根据“企业导向50%+顾客导向40%+市场导向10%”计算“品类指数”的品类贡献分析表。通过此表的分析解释,可以指导企业的SKU调整。
★价格带:现在是直接进位的方式计算的价格带,主要是为了分析价格带贡献应用。
★上期顾客次数:是指上期时间区间内的来客次数。顾客次数越多,商品的受关注度越高。只有这样的一线品牌类商品进行“特价促销”,才能起到“聚客”的作用。
★本期顾客次数:是指本期时间区间内的来客次数。客户数的变化,可以发现商品受关注的变化。
★客户数含义:客户数主要能够体现商品的影响力,如果商品的客户较多,哪怕这个商品毛利较低,也不能轻易淘汰。如果商品的毛利较低,客户数也较低,就是问题了。就需要检查一下这个是不是品牌商品,对手的价位是不是比自己低。如果不是品牌类商品,直接淘汰。如果是品牌类商品,并且对手比我们低很多,要么淘汰这个商品,要么按看齐调整。
★销售增长率:是指本期销售额比上期销售的增长率。针对“季节性商品”,企业在季节更替前要进行“同期”数据的分析,为门店SKU调整作准备;如果此数据是负数,表示此商品快过季了,需要下架处理了。
★销售排序、毛利排序、客次排序、增长率排序:都是判断商品贡献的一个维度。每项排名在1000以内商品,都是企业的“核心商品”。
※如果“销售排序”比较靠前,“毛利率”比较低,又不是品牌类商品,检查一下是否有“厂家暗促”;
※客次排序:促销活动筛选商品时,应该选择客次排序靠前的商品。
※如果增长率排序靠前,“商品又不是新商品”,又排除季节性变化,看看是不是促销的原因,如果都不是,检查一下是否有“厂家暗促”;
★综合指数:也是商品贡献度的体现,排序越靠前,贡献度越大,越应该扩大此商品的经营面(重合度)。排序在后面的5%-10%的商品作为重点淘汰对象。
★可销天数:表示整个连锁的库存可以销售多少天,排出新进货因素的话,如果可销天数 90,这样的库存就要考虑退货或者促销了。
★销售ABC:根据销售占80%以上的部分,标记“销售A”,80%-95%的标记“销售B”,5%的标记“销售C”;根据毛利占80%以上的部分,标记“毛利A”,80%-95%的标记“毛利B”,5%的标记“毛利C”;企业中“AA”商品,表示销售很好,毛利也很好的商品,这些商品,正常情况下,应该是整个连锁的最核心商品,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商品,需要检查这些商品是否在某些门店的销售不是很好的,这样的门店看看能否提升销售。参考“商品重合度管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