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首页
医药零售连锁品类管理实操作指南

十三、商品淘汰

什么样的商品应该淘汰呢?简单来讲,就是“贡献度低”的商品需要淘汰。但是“贡献度”是通过什么计算的呢?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品贡献度低呢?

综合“企业导向、顾客导向、市场导向”3个方面因素,形成“品类指数”,针对“每一小类”来讲,品类指数排序在后5%-10%的商品是重点淘汰对象,淘汰时,主要参考因素:品牌属性,顾客购买客次、毛利率、类别内SKU个数。如果商品是一线企业的一线产品,慎重淘汰,排序在后的原因可能是定价不合理。

“预淘汰表”内需要存在的项目有:禁用标志、停购标志、停售标志、相关类别、建档日期、最后入库日期”。

所以,在进行老品淘汰之前,先需要把每一类的商品进行“价格带”梳理、“商品贡献定位”梳理(聚客类商品(竞销商品)、高毛利商品(主推商品)),从当前品种上看,销售不好的,不一定是顾客不接受,可能是价格因素,也可能是终端拦截因素导致。销售排在前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,主推过渡,客流也会逐渐流失。

在进行商品淘汰之前,先分析一下“滞销、不动销”的原因:

★季节性因素:针对季节性商品,例如:花茶、凉茶等夏季销售很好,冬天就可能滞销或者不动销。此类商品不应淘汰,只需要“根据季节调整货位”即可。

★形象因素:一些为了体现“形象”的“高档参茸、冬虫夏草、轮椅”等“非线性商品”,可能1年就动销1-2次,类似这样的商品,如果是“代销”的,并且“排面”也需要,保留为好。

★价格因素:如果商品是“品牌类”商品,产生滞销的因素一般就是“价格过高、终端拦截”2个因素引起的。如果是非品牌产品,经过“降价、促销”后,仍无效果的,淘汰。

★时间因素:针对建档日期在90天内的商品,可能还没有过“新品辅导期”,所以可能指数排序在后。

★长期缺货因素:如果最后入库日期超过90天,库存=0,初步界定为长期缺货。如果商品是“品牌类(1类一线)”商品,基本可以判定为“长期缺货品种”。

★上述因素剔出后的商品,按每小类输出“指数分析表”,逐品种分析。

※如果集群内存在“含量、规格、剂型、包装量差异不大的”,这样的商品应该直接淘汰。

※如果有“替代商品”,并且整体价格带体系差异不大,这样的商品可以淘汰。

※如果是“特殊人群需求商品”,慎重淘汰。

※如果销量=0,这样的商品原则上可以直接淘汰。

1、单门店的商品淘汰

针对一个单店来讲,商品品类必须适应周围商圈的需求。门店进行商品淘汰之前,需要先进行“SKU结构分析”,分析出门店经营中哪些品类占比大,哪些少。分析出每个小类的“贡献分类、价格带”,从而判断出每个小类合适的SKU个数。

首先需要定期作“小类销售贡献分析”,从而判断本店商圈的“品类需求结构”,剔出无贡献或贡献很低的品类。每月做一次商品贡献分析,按前述因素决定商品的去留。注意如果确定了“售完为止”,一定要在ERP系统中设置上“停购”,否则费了很大劲促销出去的“滞销品”又采购回来了。

一个连锁企业一般至少会有8000-12000个SKU,这并不是说每个门店都需要经营那么多品规,门店的空间是有限的、顾客群体需求也是有区域性的。所以新开门店在“客群导入期”时,商品品类是需要经常微调的,促销活动也需要灵活多样的,在营运过程中积累顾客敏感的品类、敏感的促销方式、敏感的价格带区间。

在门店商品淘汰过程中,低价值商品原则上以在库90天不动销为淘汰目标、中价值商品原则上以在库120天不动销为淘汰目标、高价值商品原则上以在库180天不动销为淘汰目标。

2、整个连锁的商品淘汰

作为整个医药连锁来讲,淘汰商品更应该慎重,不动销的商品不一定就是应该淘汰的,销售不错的商品也不一定是不该替换的。

预淘汰商品主要来自2种情况:贡献率低的商品、存在更大价值替换品的商品。

连锁的整体淘汰整理建议每季度一次,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建议以三个月或者半年的数据计算“品类指数”,并按“品类指数”排序,排名后5%为预淘汰品种。

注意:预淘汰商品目录出来后,按前述的分析方法逐一分析后,需要留下的,与供应商或营运部一起讨论是否可以通过“培训、降价、买赠、加强考核”等手段提升产品的“品类指数”。

注意:在进行商品淘汰的贡献分析时,原则上按中类提取数据,按小类的话,可能会比较繁琐。如下图:

为了提升连锁内商品的“重合度”,同商品名的“非品牌、非临床、非广告”产品,主要以“单品毛利额、毛利率”为参数判断商品的“主推次序”,有替换商品的情况下,尽量淘汰商业供应商的“3非”商品。

返回列表